OpenAI阿爾特曼風波啟示 (黃岳永)
人工智能(AI)ChatGPT去年11月30日面世即爆紅。作為ChatGPT母公司OpenAI行政總裁兼共同創辦人,阿爾特曼(Sam Altman)一夕成名,被封為「ChatGPT之父」。不過,相信沒有人會想到,在ChatGPT將滿一歲之前,阿爾特曼會在無預警下「被炒」,另一共同創辦人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旋即宣布辭任董事會主席。更令人驚訝的是,消息公布後,傳出投資者和員工強烈要求阿爾特曼回巢,之後ChatGPT股東微軟邀請阿爾特曼加盟。最新是阿爾特曼重回OpenAI掌帥印,風波告一段落。無論事態如何發展,OpenAI早前「閃炒」阿爾特曼的決定,相當值得探討。
2015年,OpenAI作為非營利性質的研究實驗室成立,至2019年改革架構,從非營利組織轉為設「利潤上限」模式,負責營利的子公司由OpenAI NonProfit持股。阿爾特曼曾認為,這種非營利性的股權結構可令AI所帶來的利潤獲廣泛分配,同時保護公司不受股東短期利益的影響。
諷刺的是,阿爾特曼早前被炒與OpenAI獨特的公司架構有關。一般而言,公司董事或股東想趕走有股權的行政總裁並非易事。然而,OpenAI的架構有別於其他公司,微軟向其投資高達130億美元,持有49%的股份,也只算是小股東,也不擁有董事會席位。OpenAI的董事會才算是大股東,可自行作決定。據報道,連微軟高層也是在OpenAI宣布炒人前幾分鐘才得知此事。
OpenAI提到,阿爾特曼在與董事會的溝通欠坦誠,董事會對他失去信任,因此需更換公司領導層。一眾投資者對此難以理解之餘,也嚴重質疑這新穎組織架構內管理層的領導力和問責制。
阿爾特曼在今年中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曾明確支持AI受獨立政府機構監管,並對AI被用來傳播假資訊、進而影響2024年美國大選的可能性表示擔憂,其言論被譽為充滿社會企業家精神,也符合OpenAI致力於為「人類最大利益」服務的成立目標。早前阿爾特曼突然被炒,投資者自然會憂慮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是否任由機器學習自行開闢自己的道路?或因此而觸發外部力量介入?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可能會在好或壞的方面,重新塑造AI的發展軌跡。
2023年被視為AI元年,不但關乎技術進步,也是對AI的權力和責任、創新與控制之間平衡的反思。阿爾特曼突然被炒後重掌帥印的風波,正好突顯人類站在AI發展的十字路口上的微炒局面,難以預測發展路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