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未來需要什麼個人素質? (鄧淑明博士)

By on June 27, 2023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時至今日,提升個人的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至為重要。(Freepik 網上圖片)

由於過去幾十年缺乏突破性的科技創新,發達經濟體的勞工生產力(即每件勞工生產物品或提供服務的價值)增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達到高峰後,近幾十年都在走下坡,這是幾位德國學者研究了25個工業國家,包括日本、南韓、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英國、加拿大和美國等所得出的結論。這幾十年未見人力演變到機械化一樣的生產力大躍進,長遠會影響經濟發展和打工一族的收入。

近幾年還遇上連綿的新冠疫情,無怪乎家長對子女的前途憂心忡忡。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22年對全球19個國家(日、韓、澳、英、美、加等)的調查顯示,七成父母都憂慮子女的「錢途」不如自己一輩。家長傾向悲觀(長憂九十九),但如此廣泛的負面情緒,在這個年度調查中還是相當罕見的。

早於2016年人工智能(AI)AlphaGo擊敗世界圍棋冠軍、2022年末橫空而出的ChatGPT震撼世界,令人再次思考AI、大數據等先進科技會否如預言般顛覆世界?人類會否有一天屈居AI之下?

我認為不論未來5年、10年以至50年,即使AI或其他創新科技普及,對某些個人素質反而更加渴求,其中之一是人類與先進科技的互動合作。

2016年人工智能(AI)AlphaGo擊敗世界圍棋冠軍。(網上圖片)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的《2023未來工作報告》預言,到2027年,多達6900萬新興職位會出現,這些角色需要人類、AI和機械人分工合作。後兩者屆時將主要擔任資訊數據處理、行政工作,以及傳統的體力勞動工種。至於人類較具優勢的任務包括管理、決策、溝通、人際及人機互動。需求增長的職位有數據分析師,以及AI、機器學習和機械人專家等。

因此,提升個人的數碼素養(Digital Literacy)至為重要。我們既要熟知數碼科技的效益,也要了解它會帶來的弊端和倫理爭議,例如網絡安全、個人私隱的問題等。

香港政府也看到此趨勢,2022年《施政報告》提出普及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學習,教育局今年推出初中AI課程單元,內容涵蓋基礎概念、倫理、計算機視覺、電腦語音和虛擬現實、機械人及AI對社會的影響等,方向無疑正確。不過,在繁忙的學業中,一個學年內加入六至七課節、每節35分鐘即總共約4小時的學習有多少成效,令人懷疑。

同時,AI在教育中還有另一個方向,下次再談。

到2027年,多達6900萬新興職位會出現,這些角色需要人類、AI和機械人分工合作。 (新華社資料圖片)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