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要取代你還是給予幫助 (楊書健)
去年底聊天機械人ChatGPT橫空出世,因為回答問題極像真人而受到各方注目。ChatGPT背後的模型是GPT 3,是花了數年時間訓練的人工智能(AI)系統。之後不同團隊將之應用,早在ChatGPT成名之前,就有Dall E等系統可以畫出優質畫像。
每次人工智能系統取得突破,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人類會否被取代。現時GPT的數據來自整個公開的互聯網,資料繁多的作業就進展神速,例如網上電子圖片以億萬計,Dall E的電子繪圖就做得不錯。
靠系統操盤為時尚早
然而,互聯網不會有投資最尖端的知識,例如有無數的文章討論股神畢非德與長和系創辦人李嘉誠的投資手法,但是兩位卻甚少直接公開討論實際操作,就算其他願意在電視上或寫文章分享的重量級投資者,經過公開發言過濾,是否完全貼近他們的決策心態亦成疑。因此,GPT系統要評論畢非德不難,但要GPT操盤,也許仍為時尚早。
有些行業則需要人類把關。Dall E可電子繪圖,但一樣是「模擬維港下雪」的風景圖,在幾十張草稿中選出最合客戶要求的一張,仍是人類的工作。因此,有些前衞的教授已經開始叫學生用ChatGPT寫文,但是學生需要再編輯和修飾。ChatGPT變成了計算機一樣加快作業流程,人類則變管工,本來是中層管理才要學的編輯能力,卻成為了基層員工的工作。
人類核實才是專業服務
各持牌專業,第一層是提供專業知識,因此除非法律框架大改,否則人工智能系統的輸出仍需專業人士核實才是專業服務。更深一層,專業,實際上是在服務人群,例如,根據驗身報告,電腦的確可以計算對「三高」病人的最佳處方,但實際上每位病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些可能會矢志改變生活習慣,令身體自然回到健康狀況;有病人可能覺得既然能吃藥延命,那就毋須改變生活習慣了。家庭醫生除了處方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每名病人的需要,在對方願意的前提下,逐步改善情況。因此,人工智能給予處方後,醫生依然需要照顧病人。
法律界亦一樣。人工智能系統能撰寫法律文件,律師卻要了解客戶的需要,例如撰寫辦公室憲章是家族辦公室機構化的關鍵一步,但是由誰管理資產、利潤如何分配、慈善佔比多少,以至資產載體的稅務結果等,每個家族都不一樣,憲章也就不一樣。我聽過有律師朋友撰寫一份憲章,六七成的時間都花在了解客戶的實際狀況,引導客戶先決定了上述問題的答案。換句話說,就算人工智能系統撰寫了整份憲章,其工時都不會減得太多。
其他人生事件,人情成份更重。有家庭律師朋友曾花一整個下午,在五星級酒店的咖啡廳靜聽某名媛訴說和丈夫的恩怨,以及是否要離婚。莫講撰寫離婚文件,律師朋友連要協商還是打官司都不需要給意見,只是做了名媛的「樹洞」。這類工作就更不是人工智能所能處理。
律師要每份文件逐字斟酌很花時間精力,但一直是無可避免的作業。人工智能系統成熟後,律師減少了撰寫文件的時間,可以花更多時間處理人的事務,接下更多的生意。這一波人工智能發展,幾年後理應出現不少獨角獸。部分生意方案計劃完全取代人手,要經過法律許可、社會接受,甚至原有行業反對,就算最後跑出都要一番惡戰。反之,輔助現有行業的系統,由原來企業和人員運作,提升工作效率,也許被接受採納的速度會更快。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