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廖錦興博士)
這幾年內地與香港面對新冠疫情和經濟下滑,難以獨善其身。幸好身邊的朋友大多是正能量人士,儘管面對低潮,但都不約而同相信「明天會更好」。對未來有信心就必定會為將來作出部署和謀劃,待經濟復甦便可連本帶利來個「報復性反彈」。
逆轉部署第一件事就是儲備人才,建立人才庫三寶(招攬、培養、提升)盡出,包括合適的招聘渠道和擇優而聘,當具備條件的人員加入後便悉心栽培,同時在企業內提升有能之士,相信禮賢下士必能招攬可造之才。
培育人才就要有定位,工匠精神是一個值得建立的思想定位,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是一種職業精神的理念,包括職業上的能力、道德和品質。過去以工業為主要經濟支柱時期,工匠精神具有敬業、精準、專注和創新的象徵意義,因此瑞士的鐘錶珠寶、日本的影音和家電、德國的汽車和歐洲的藝術作品等都是當代工匠精神表表者。
最近與不同界別的朋友談論到新生代人才的強弱之處,雖然每個行業面對的挑戰有別,但仍有不少共通點。年輕一代頭腦靈活,精通科技產品及創意無限,但表達能力不足、處事猶豫和價值觀顯得狹窄。誠然,這些所謂弱點其實每個年代皆有,那是正常不過的,亦是年輕人必經階段,成熟的思想需要經過困難和挫折的洗禮。可幸,香港擁有非常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質,在中西方的多元環境下,香港人往往比其他地區更能快速適應新常態。
在「互聯網」和「創新創業」成為年輕一代的熱詞下,「創客」(Maker)和「工匠」(Tinkerer)將成為一個年輕人邁向未來領袖的特質。美國作家亞歷克.福奇(Alec.Foege)的《工匠精神》(The Tinkerers)書中,利用多個經典例子表達工匠精神能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如發明低成本眼鏡照片製造機和電子傳感繩的索爾.格里菲斯;建立擁有百名頂級發明家稱為工匠工廠的企業之納森.梅爾沃德;工匠學校創立者吉佛.圖利等。
筆者認為香港除了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外,還須全力發展科研和再工業化,發揮軟實力。期望香港未來領袖能汲取香港過去的拚搏和靈活變通的特質,加上工匠精神對專業品德的堅持,通過產品、技術、市場、組織形式全面創新,使香港這東方之珠於全球再展光芒。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