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回歸25周年】陳家強:滬深難取代港金融地位 對外接軌優勢不變 籲拓創科轉趨多元

By on June 7, 2022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回歸25周年

回歸25年,香港成為亞洲區內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但近年內地和區內不少城市正發力趕上,有意挑戰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回歸之初,香港是內地連接世界的唯一橋樑,隨着內地市場日漸龐大,香港雖不能再在聯通中外方面做「獨市生意」,然而本港的制度、文化及商業習慣與世界接軌,令其重要地位難以被取代。他又深信,縱使近年本港政治環境生變,金融市場規則仍能維持不變。

深信本港能維持市場規則

近年內地金融市場愈趨開放,不少外資金融機構已毋須借道香港,能直接捕捉內地商機。陳家強不諱言,香港的重要性或較以前降低,同時也不應忽視內地市場規模擴大,「與九十年代比較,當時香港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唯一門戶(the only gate),但當時內地市場不大,the only gate只不過是做青島啤酒上市,現時內地市場龐大,即使不是唯一,角色仍然重要。」

"只要內地經濟增長,世界各地仍然想把資金投向中國,內地的資金要投出去,香港一定是交易及投資中心。" 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陳家強 (何澤攝)

"只要內地經濟增長,世界各地仍然想把資金投向中國,內地的資金要投出去,香港一定是交易及投資中心。" 前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陳家強 (何澤攝)

上海和深圳近年發展飛快,被指有潛力成為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不過,陳家強認為,香港的商業習慣及金融市場規則與國際相通,能為內地扮演翻譯者(translator)角色,直言看不到上海或深圳做到此點。他稱,「無論在內地做得幾大也好,當你要和外界作連接時,香港有個優勢,因為始終人才、制度、文化與外地接軌。」他預計,10至20年之後,內地市場仍會有境內及境外的分野,不會完全開放,「只要內地經濟增長,世界各地仍然想把資金投向中國,內地的資金要投出去,香港一定是交易及投資中心。」

近兩年香港政治生態大變,各行各業或多或少受影響。陳家強則強調,金融市場中的交易習慣及規則,與政治沒有關係,即使未來25年本地政治格局再有轉變,金融領域的習慣與規則依舊不會改變。但他指本港一直過分依賴英、美的投資,現時中美關係轉差和地緣政治風險增加,更應吸引非主流資金以分散風險,如歐洲非英語市場的對沖基金,甚至日本、南韓、中東的投資者。他坦言,若美國對本港金融市場施加限制,對全世界的破壞力很大,故此引爆「金融核彈」機會極微,惟香港仍須居安思危。有聲音提出港元應與美元脫鈎而轉掛人民幣,他認為毋須改變現行聯滙制度,又形容人民幣未準備好,可待人民幣自由兌換及內地資本市場開放時,才考慮此選項。

不少外資金融機構已毋須借道香港,能直接捕捉內地商機。(信報資料圖片)

不少外資金融機構已毋須借道香港,能直接捕捉內地商機。(信報資料圖片)

在維持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同時,陳家強關注,若本港仍只集中發展金融,經濟會變得更加單一,期望新一屆政府更認真發展創科,例如醫療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對土地需求少但利潤高的領域。他指出,以往政府發展新產業時往往缺乏通盤考慮,終未竟全功,「沒有想通成套,做每一件事起了頭,卻未曾很有邏輯地去看透大局。」

借鑑星洲 吸海內外專才

候任特首李家超已表明要把香港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是否有發展創科的土壤?陳家強笑言,「到處都沒有土壤,到處都是做出來的」,現時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中有更多土地資源,期望政府在推廣及設定政策上更主動牽頭,吸引公司落戶,建構產業生態圈。他又提到,本港創科人才不足,須加強本地院校的培訓,也要吸引大量海外及內地人才,建議政府可借鑑新加坡人才配對政策,規定聘用外國員工時,要配對聘請本地員工,避免海外人才搶去本地人飯碗,同時藉此鼓勵院校培養更多本地人才。

陳家強提到,本港創科人才不足,須加強本地院校的培訓,也要吸引大量海外及內地人才。(何澤攝)

陳家強提到,本港創科人才不足,須加強本地院校的培訓,也要吸引大量海外及內地人才。(何澤攝)

採訪、撰文:王舒婷、吳永強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