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網民慣轉發正面新聞 社媒成收料渠道 負面報道更吸睛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不少人經常在社交媒體轉發各種新聞資訊,令平台成為「收料」主要渠道。香港大學一項亞洲研究發現,一個人閱讀新聞文章的興趣,跟他在社媒分享報道的意欲無直接關係;很多人對新聞網站相對負面的內容更關心,自己卻往往只在社媒轉發正面報道。
情感數據模型分析輿情
負責該項研究的港大經管學院市場學、創新及資訊管理學副教授潘光俊(Tuan Quang Phan)表示,研究團隊夥拍亞洲區內一份主要英文報章,追蹤該報章在2014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由490名作者所撰寫的6542篇文章中,超過5億個讀者數據點(Readership Datapoints)。隨後團隊再追蹤上述文章,在社媒Twitter被網民轉發及傳播的狀況。
團隊利用遞歸神經網絡(RNN)、潛在狄利克雷分配(LDA)等情感數據分析模型,為文章進行情感分析,了解文章所報道的是正面抑或負面消息,以及所反映的作者情感和偏見(Bias)。
舉例說,2014年7月馬航MH17客機在烏克蘭東部被擊落,事件毫無疑問屬負面新聞,但各篇文章由於取材角度不同,負面程度亦有差異。
有作者會選取一個相對正面的角度來報道事件(例如描述拯救工作情況、協助遇難者家人等),反之亦然。
最後,團隊利用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分析工具,識別文章正負面程度,以及文章被點擊閱讀以至在社媒被轉發之間的因果效應。
複雜文章較易獲分享
港大研究團隊發現,讀者傾向閱讀負面新聞,文章的正面度每提升一個單位(Unit),讀者人數便減少約10.86%;同時,讀者又較喜歡在社媒分享正面新聞。
潘光俊指出,Twitter用戶的追蹤者數目愈高,愈喜歡分享正面新聞。此外,當文章內容愈複雜,愈難吸引人點擊細閱,卻較易得到網民轉發。
潘光俊續稱,人們在社媒轉發新聞報道牽涉不同原因,例如想告訴其追蹤者某些資訊、建立網上社群,甚或塑造某種形象以吸納支持者,不一定反映其內心情感。他認為,透過社媒分析輿情時,要留意用戶轉發文章時,有否加上一些個人意見,像「I」或者「me」等表達自己的用詞,或有助更真確地反映實況。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