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希望 (黃岳永)
全球突然被戰爭陰霾籠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如此令人震驚,不單因為俄羅斯總統普京這邊向歐盟現任主席國法國表示「有偈傾」,但轉頭便揮軍入侵,而是戰爭緣起純粹恃強凌弱,烏克蘭人民則在總統澤倫斯基帶領下,不只成功抵俄軍進攻,更贏得全球最大的道義支持。
二戰後,各國着手重訂世界秩序,以美國為首的自由民主世界在保護弱國免受侵略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俄國攻烏之初,美國總統拜登一早表明無意派兵參與作戰,諷刺的是同期美國股市反彈,原因是俄國終於開戰,減少了不確定因素。
雖然後來拜登多次譴責俄羅斯,惟大多是「得把聲」的Lip Service,或是聯合其他國家才採取行動,例如聯同歐洲把俄羅斯數家銀行踢出SWIFT國際結算系統,與二話不說便向烏克蘭提供星鏈設備的馬斯克,甚至是首次放棄中立國地位的瑞士,真是完全不能比較。
對我們這一代人而言,戰爭完全是認知的盲區,但在這個公平和道義逐漸消失的世界,戰爭又似乎離我們很近。早前我參與本年度新生面試,其中一位年僅15歲的女同學令我印象尤其深刻。她坦言自己的目標是能夠改變世界,成為一位倡導者,因此打算報讀新聞系。我反問她知不知道現在沒有多少人願意讀新聞,年長一輩更可能認為在現今的香港讀新聞就是「畢業等於失業」。但這位同學意志相當堅定,一再承諾會報道不公義的事情。
新聞報道不只是靠一腔熱血,能辨別及重塑資訊的數碼素養亦愈來愈重要。以俄烏之戰為例,當地媒體的新聞難免會是一面之詞的報道,這位同學認為,除了本地新聞和國際媒體如BBC及《紐約時報》,也要收看社交媒體上公民記者的現場直播,還要查閱俄羅斯對歷史的看法,因為這有助辨識假新聞,以及了解假新聞背後的目的。
問到她若碰上俄羅斯或烏克蘭的室友,又會否就自己的信念與對方討論?可能有人認為理念不合的辯論純粹傷感情,但研究和理解他人觀點,有助建立自己的想法和信念,觀點不同與尊重他人想法並不相違,最重要是有着維護正義的立場,這亦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石。
這位同學令我看到未來的希望。在這個混亂時代,更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發掘真相的精神,以同理心去求同存異,雖然有點老土,但愛、正義與和平,始終是人類最重要的信念。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