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有本地初創研發一種空氣過濾技術,聲稱可在5分鐘內殺滅99.9%的細菌和病毒,包括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有關技術已獲英美政府認可,被當地前線醫護人員採用。今次請來C-POLAR Biotech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柯俊賢,講解其技術特點。
主持:(陳)陳施敏《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柯)柯俊賢 C-POLAR Biotech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陳:香港理工大學早前研發了一種防病毒物料,利用極性來對付帶有負電荷的病毒和細菌,C-POLAR與理大的技術有何分別?
柯:我與拍檔在2020年2月開始研發工作,希望開發有效截殺病毒和細菌的新濾材。一般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表壁為負極性,我們認為帶有強正極性的生物駐極體,可在高速氣流下,抓住並扯破微生物的表壁。
冀港府推動FDA加快審批
經實驗證明,C-POLAR可截殺99.9%帶有負極性的細菌和病毒,包括變種新冠病毒,反應時間只需5分鐘,截殺劑量可達到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要求的42倍,過程不會產生化學消耗或毒性,對人體無害。
公司的技術已申請美國專利保護,安全性得到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認可,能夠應用在貼身材料,例如口罩等,而且反應時間及效率更高。基於Omicron疫情爆發,我們計劃與香港一間快速檢測公司合作,推出檢測及防護套裝。
陳:在香港從事生物科技研發面對什麼挑戰?政府支援是否足夠?
柯:香港雖有不少生科研究突破,惟醫管局或相關部門往往要求技術必須先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認證,才考慮採用。目前FDA規定,如果新技術的實驗報告,單一來自內地、香港或台灣,審批的優先次序將排到最後。
換言之,香港的生物科研需把同一實驗,在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重複一次,才能加快FDA的審核速度,不利本地生物科研發展。如要解決這問題,特區政府須主動與FDA重建科研互信,加速香港發明的批核過程。我希望政府可對本港科研採取更主動的態度,接受及使用新科技。
陳:公司的技術已獲得英美等國家認證,用於保護前線醫護人員。如何爭取外國公營機構的訂單?又如何得到內地政府青睞?
柯:有見新冠疫情較嚴重的國家,例如美國、英國等政府,會較主動採用新技術,公司先聯繫外國大學,用科學證據說服當地教授,讓他們理解該項技術後再自行測試。從實驗結果發現我們技術優勝之處後,再由這些教授推介予該國政府,並吸引當地投資者投資、生產及推廣。
先攻英美加 獲千萬級融資
舉例,由芬蘭Tampere University、捷克科學院,再到美國哈佛醫學院、明尼蘇達大學、Mayo Clinic,一間一間打上去。公司現時主打美國、英國、加拿大、港府及B2B(企業對企業)市場。由C-POLAR技術製作的口罩及空氣濾網,已獲英國NHS、美國哈佛醫學院、Mayo Clinic、Texas Medical Centre、加拿大衞生部,以及香港仲量聯行採用。下一步計劃製作醫護制服、毛巾及醫院床鋪。
內地方面,公司除了主動叩門,亦曾參加由北京市政府舉辦的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暨創業大賽,在913間參賽生物科技初創中排名第五。公司已與內地政府展開合作項目,對方有意採用C-POLAR技術,製造紀律部隊等團隊的制服,以保護需要長時間在戶外執勤的人員。
我們早前已完成8位數港元的種子輪融資,現時亦有美國投資者進場,期望待產品落地、做好美國與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市場後,再進行下一輪融資,目標金額約8至9位數港元。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