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金融才俊三度創業 (SleekFlow 蔡廷峰)

By on June 11, 2021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蔡廷峰相信,只要公司做到小成績,投資者就會主動上門洽商。(朱美俞攝)

蔡廷峰相信,只要公司做到小成績,投資者就會主動上門洽商。(朱美俞攝)

趁年輕創業,有勇亦要有謀。現年26歲的蔡廷峰,年紀輕輕已三度創業,曾經歷成敗得失,重整策略後成功闖出一番事業。蔡廷峰現為SleekFlow創辦人,主攻社交平台及即時通訊商務,最近更從戈壁創投手上,獲得Pre-A輪7位數字(過百萬)港元融資,今次請他分享創業心得。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蔡)蔡廷峰 SleekFlow創辦人

朱:據知你曾三度創業,可否分享過往成敗經驗?

蔡:我曾於英國留學,20歲參加大學舉辦的創業競賽Venture Catalyst Challenge,跟修讀電腦科學、科研相關學科的同學,共同開發智能家居產品。當時Siri等語音助理尚未流行;團隊研發的產品,以物聯網(IoT)技術,遙控電視機、窗簾等家品,最後以5位數字英鎊售予一間英國公司。

SleekFlow一站整合即時社交通訊平台,連結網店和付款工具等,自動發出營銷及提示訊息。(SleekFlow網頁圖片)

SleekFlow一站整合即時社交通訊平台,連結網店和付款工具等,自動發出營銷及提示訊息。(SleekFlow網頁圖片)

回港後,我先在銀行打工,儲蓄一筆創業資金。在2至3年前,我夥拍兩位開發者,創立一個外賣自取平台,讓用戶毋須排隊輪候,即可半價享用外賣午餐。惟當時本地外賣市場競爭大,項目營運半年後終告失敗。其後,團隊轉戰即時通訊商務,於市場獲得不俗成績。

朱:以你所見,本港近年創科界有何轉變?

蔡:以往市場一般着眼於初創產品的用戶量及規模,其後才看商業模式。近年不少投資者較關注初創業務有否市場牽引力(traction),例如其商業模式能否賺錢,甚或可持續發展至更大規模。初創以前可能只賣一個概念,現時需要配合穩健的商業模式,以賺取利潤,才足以證明產品的實力。此外,創辦人須具備宏觀的視野(vision),方能達成有關目標。

朱:SleekFlow現主攻即時通訊商務,是否食正疫下「宅經濟」需求?

蔡:疫情催生「宅經濟」熱潮,本港電商業務因而高速發展。除實體店內交易,不少傳統商戶陸續經網絡促成生意。例如擁有過千名銷售員工的大型企業,亦透過即時通訊軟件,跟客人溝通並建立關係;中小企也用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社交平台銷售商品。

SleekFlow以軟件即服務模式,以月費或年費等收費,向企業提供一站式訊息管理服務。(SleekFlow網頁圖片)

SleekFlow以軟件即服務模式,以月費或年費等收費,向企業提供一站式訊息管理服務。(SleekFlow網頁圖片)

SaaS服務供一站式管理

然而,企業後台的網店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出單系統等,跟社交平台並不兼容,管理上有一定困難。我們以軟件即服務(SaaS)模式,以月費或年費等收費,向企業提供一站式訊息管理服務,協助其管理訊息分流及對話;另設有數據分析、市場推廣等功能,並提供網購平台、自動銷售等對接服務,使其達至自動化營銷,迎合各企業發展需求。

朱:你們最近獲得一筆Pre-A輪資金,當初如何促成有關交易?

蔡:團隊自結束外賣業務後,曾計劃以即時通訊管理軟件,主力服務酒店業。當時仍未有產品,團隊就透過阿里(09988)創業者基金的「創業時刻」投案活動,向投資者介紹有關概念。

活動上獲對方點評為「一個很嫩的構思」,他們卻建議團隊繼續做下去。其後,團隊花更多時間研發產品,經一年多時間努力,總算做到一番成績。意想不到的是,該投資者在市場留意到公司動向,竟主動洽談合作,最終更落實注資,促成有關交易。

SleekFlow以軟件即服務模式,以月費或年費等收費,向企業提供一站式訊息管理服務。(SleekFlow網頁圖片)

SleekFlow以軟件即服務模式,以月費或年費等收費,向企業提供一站式訊息管理服務。(SleekFlow網頁圖片)

籲創辦人勿只顧燒錢吸客

朱:對於有志投身創科界的年輕人,你有何建議?

蔡:創辦人需要保持開明,不能過於熱愛自家產品,愛到不作任何改變。創辦人需要具備市場觸覺,並因應市場變化,調整業務策略,而且轉身要夠快。此外,初創不能只顧「燒錢」累積用戶量,要考慮其商業模式能否賺錢,以持續發展下去。

回頭一看,或許不少人覺得「早知失敗,就不嘗試」,但我認為若當初不創業,現在我還在銀行當顧問。創業沒有一個絕對時機,不論想解決的難處(pain point)大小與否,當創辦人認為不得不解決時,可能就是一個時機。

以我所知,不少知名初創在業務成長期,未必遇到很好的機遇。有關創辦人卻主動尋求專家意見,並學習其長處,藉求變心態,終獲取成功。因此我相信,初創只要用心去做,一定能找到合適的資源及人脈,協助推動業務增長。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