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謀SPAC上市籌78億 去年蝕250億 物業使用率降至47%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英國《金融時報》周二報道,共享辦公室營運商WeWork向投資者發放了一份名為「Project Windmill」的文件,內容主要簡介其借殼上市計劃,目標集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同時披露該公司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大蝕32億美元(約249.6億港元)。
文件顯示,WeWork的物業使用率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72%,下降到2020年底的47%,不過去年的全年虧損已經少於2019年的35億美元,主要因為WeWork把資本支出從2019年的22億美元大幅降至4900萬美元。
目標估值702億
根據文件描述,WeWork的目標是通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並以90億美元(約702億港元)的估值掛牌,儘管遠低於兩年前第一次尋求上市時的470億美元估值。
文件預測,物業使用率可在2022年底前迅速回升至90%,遠高於其疫情前的水平,並估計明年經調整後的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將達4.85億美元,而且預測營業額可從去年的32億美元攀升至2024年的70億美元。
一般傳統IPO文件不能包括這些預測,但WeWork擬透過借殼上市,因此不受這些規則限制。不過,其中一位接受WeWork游說的投資者對有關預測表示懷疑,認為太過樂觀。
定位「全球地產技術平台」
WeWork再次尋求上市,反映SPAC興起大大改變了投資者對曾上市失敗的企業另眼相看。正如兩年前一樣,WeWork在「Project Windmill」中把自己定位做「全球房地產技術平台」,而非傳統物業出租者。
報道稱,WeWork正與空殼公司BowX Acquisition磋商合併,但最終未必能夠成事。BowX有前NBA籃球明星奧尼爾(Shaquille O’Neal)做顧問,掌舵人是加州軟件集團Tibco的創辦人拉納迪夫(Vivek Ranadive)。
WeWork之所以能夠再謀求上市,部分原因在於WeWork大股東軟銀和WeWork的投資者成功達成和解協議,解決了拖延已久的法律糾紛。
根據和解協議,軟銀集團(SoftBank)同意用15億美元(約117億港元)從WeWork前行政總裁諾伊曼(Adam Neumann)及該公司早期投資者手上買回股票。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