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預測熱播歌 準確率97% 應用神經學數據 分析大腦訊號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對經理人公司來說,一首流行歌能否爆紅,講求天時、地利及人和。巨額投資可否回本,往往要歌曲曝光後,才能掌握市場反應,隨時有大失預算之虞。如今人工智能(AI)當道,即使作品未公諸於世,亦可利用客觀數據先行分析作品跑出的機會。美國克萊蒙特研究大學便把機器學習(ML)應用於神經生理學數據上,再按照聽眾大腦的神經活動,預測哪一首歌較受歡迎。
可助影視業推算觀眾反應
參加是次研究的33位聽眾年齡介乎18至57歲,身上裝有PPG心臟傳感器。來自串流平台的員工會先精選24首新歌,用於聆聽測試,當中13首較具人氣,播放率達70萬次以上;另外11首歌反應慘淡,甚至可用失敗來形容。參加者進行聽覺實驗之後要填寫問卷,包括回答歌曲是否惹人反感、以前是否聽過、會否推薦予朋友等。
研究人員發現,當機器學習應用於數據集時,預測準確率飆升至97.2%;即使歌曲數據僅得一分鐘,AI模型的準確率仍達82%。克萊蒙特研究大學教授Paul Zak指出:「我們所收集的大腦訊號,反映了大腦網絡活動,與情緒及能量水平相關。」該論文發表於學術期刊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現時作曲門檻十分大眾化,料每天都有10萬首歌被上傳到音樂串流平台,要脫穎而出殊不容易。對串流媒體公司而言,若能根據AI預測結果,將有機會大熱的新歌放入用戶播放列表中,可更易取悅聽眾。至於電視、電影行業,未來亦能透過AI工具預估觀眾反應,從而推送合適的娛樂節目,善用有限的製作資源。
格林美獎訂明只頒給真人
在生成式AI加持下,以虛擬歌手代為獻唱,效果媲美真人表演,為全球樂壇帶來衝擊。英國《金融時報》早前報道,控制全球約三成音樂市場的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要求Spotify、Apple Music等串流媒體服務,限制AI在不同平台上訪問音樂,阻止從受版權保護的內容抓取旋律、歌詞等數據來培訓機械人。
另一方面,為了令獎項更公開、透明及公平,格林美獎(Grammy Awards)主辦方近日修訂評審標準,可以提交AI輔助的音樂,但只有「做出重大貢獻」的真人表演者才符合資格獲獎。美國國家錄音藝術科學學院行政總裁Harvey Mason Jr.表示,AI正塑造音樂行業的未來,不論適應當中變化,以至設定護欄和標準,都有不少事情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