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監控道路預報塌樹危險 空間感知技術 視察植被情況 (Kodifly 黃偉軒)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本周颱風泰利剛走,天文台預計下周又有熱帶氣旋襲港,將為各區帶來狂風暴雨;鐵路軌道附近樹木有倒塌危險,恐釀安全隱患。本地初創Kodifly結合LiDAR(光學雷達)技術及人工智能(AI)系統,實時監控植被情況。除針對潛在的塌樹問題,技術亦可監察道路及交通流量。今次請來Kodifly聯合創辦人黃偉軒介紹公司核心技術,談談真實應用案例。
主持:(周)周泳彤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黃)黃偉軒 Kodifly聯合創辦人
周:如何利用公司的自研技術解決本港交通運輸的難題?
黃:Kodifly核心技術為SpatialSense(空間感知),為一種結合LiDAR技術及AI的智能系統。LiDAR技術可呈現障礙物的距離、體積及精準位置,能在惡劣天氣及黑暗環境中穩定運行,這些都是一般監控設備無法做到。交通運輸挑戰之一是確保軌道,尤其是室外路段的運行安全和效率。
以本港鐵路段為例,極易出現植被過度生長,以至樹木侵入的情況。我們研發的傳感器及鏡頭安裝在車頭位置,設備跟隨列車運行,同時向附近相關區域掃描,以創建一幅三維(3D)地圖。
能運行於惡劣天氣黑夜
下一步,系統以機器學習演算法,分析所採集的數據,指出哪些區域有樹木侵入或潛在風險,再向操作人員示警及報告具體位置。回顧過去,無論檢查還是呈報,一切工序都由人工完成。至於操作人員本身亦未必看懂三維地圖。為此,我們提供對應短片,方便他們查看。
香港人多車多,尤其高峰時段,路面經常塞車,該技術可用於監控交通流量。以我們一個項目為例,透過自家的影片分析軟件,能實時監控加油站車龍,並懂得提醒現場員工,開放更多通道以疏散車流。
周:研發過程遇到什麼難題,最後如何解決?你認為公司有何優勢,能夠爭取公營機構的合作機會?
黃:主要困難之一是,我們要確保LiDAR系統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仍保持準確及實時性能。只有不斷改進AI演算法及模型,直到合用為止。此外,我們也要因應操作人員的使用需求和習慣,為系統簡化。
作為初創,跟客戶接洽期間少不免被人拒絕。除了展示自家技術,合適應對方法亦很重要。舉例,我們會與一些熟悉目標客戶問題的夥伴合作,透過對方接洽客戶。實際上,機電工程署的創科網上平台中,就羅列各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機電業界的服務願望,但如何說服對方採用,需要不少工夫。
此外,團隊除了3位香港成員,其他成員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內地、塔吉克斯坦、孟加拉、印尼及巴基斯坦等,專業範疇涵蓋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計算機工程、土木工程和物流工程等。我認為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不同的專業視角,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新力。
周:香港發展智慧城市,在交通運輸上面對什麼難題?公司有何發展方向?
黃: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把創新科技與現有基建有效整合。本港現有的道路設施已非常成熟,貿然改動難度大;加裝一些設施,或使用可移動設備,或是一個解決方案。
公司技術的潛在應用,其價值遠超鐵路營運,亦適用於城市規劃、建設和環境管理等場景。例如利用LiDAR技術,為建築地盤實時監控,提高工地安全及效率。除了進一步開發及調整技術,以適應新應用場景外,我們亦想探索不同市場,例如台灣、加拿大等。以上地區設有輕鐵之餘,同樣面臨人手不足問題。跟港鐵合作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對方標準非常嚴格。希望能以此為案例,爭取其他客戶信任,得到更多合作機會。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