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創的未來 (邱達根)
一年前,第六屆特區政府問責團隊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監誓下宣誓就任。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給予香港建設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定位和任務,在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下,香港科創發展站在更有利的起點,基礎得到進一步鞏固,並即將迎來提速飛躍的新階段。讓我們回顧過去一年本港科創生態圈的成果,從而更好地認識現時的處境及前路。
筆者認為,本屆政府最明顯的一項轉變,是把科創放在香港整體發展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發展理念從昔日的「積極不干預」和「大市場小政府」,轉向「有為政府」和「高效市場」的結合。在需要龐大資源和政府引導的範疇,當局主動出擊,加強引導,注入發展能量;在需要市場發揮高效配置資源的範疇,當局營造有利條件,吸引私營機構共同推動發展。如果「香港」是一位田徑運動員,以上就是在科創路上前進的精神和養份。
該轉變率先體現在行政長官去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當中提出積極「搶企業」、「搶人才」措施。其後,去年底發表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和八大重點策略,是20多年來香港再次為科創發展制定清晰發展路徑和系統的戰略規劃。
今年初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又提出推動香港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方向,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這些政策和措施的總體目標,均是在知識型經濟潮流下,謀求建立新的經濟增長支柱,推動產業多元化,最終提供更多優質就業和創業機會,惠及全港市民,也就是設定好香港在科創路上起跑的方向和終點。
那麼,「香港」這位運動員要作什麼準備,採取何種競跑策略呢?事實上,本屆政府就任一年多來,提出不少破格進取的舉措。茲舉數例如下:
建立產業鏈方面,「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正努力就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等策略產業,引進世界各地高潛力和具代表性的企業。它們很可能會落戶現正全速興建中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創科園」將與落馬洲及新田一帶整合為「新田科技城」,並與毗鄰的深圳園區組成540公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至於一向作為香港強項的服務業,正由財政司司長領導「數字化經濟發展委員會」探討數碼轉型策略,包括跨境數據流動、數碼基礎建設等。
資金方面,當局成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投資具策略性價值企業的旗艦,負責管理300億元「共同投資基金」。港交所(00388)今年又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旨在設計一個便利融資渠道,吸引國內外從事雲端服務、半導體、電動車、先進材料、新能源等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
研發方面,由政府成立的5所研發中心、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分別在選定科技範疇推動研發。InnoHK則透過國際合作,聚焦研究醫療、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科技。當局又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鼓勵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商品化,並更新「人才清單」,配合「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充實香港人才庫,支持經濟及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除此以外,《財政預算案》撥出60億元資助大學和科研機構設立主題研究院,促進跨院校、機構的合作;以及預留30億元加強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基礎研究。科創基建方面,當局計劃設立微電子研發院,並就建設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進行可行性研究。
以上舉措連同過往幾屆政府的累積,令香港在科創賽道上已闖出一定成績。根據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22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在亞太區位列第三、全球第九。香港曾在短短5年間,孕育出18間「獨角獸」企業。數碼港和科學園兩個科創基地,合共滙聚了逾3000間科技企業,初創企業的累計融資總額突破1100億元,顯示本地科創生態圈正在急速成長。
香港在技術方面也毫不遜色,今年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理大的「納米多環離焦」近視防控鏡片,以及由理大與中大合作研發用於治療糖尿病和脂肪肝的創新藥物,便勇奪大獎。
筆者想強調,香港在科創賽道上並非孤單前進。我們必須要吸引志同道合的「跑友」,迸發火花。為此,當局於去年底舉辦「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亦在「香港金融科技周」發布《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向全球業界展示香港發展成國際虛擬資產中心的願景。今年,當局又舉行「數字經濟峰會2023」,與全球專家探討智慧城市、數碼經濟、新型工業化等未來趨勢;其後又舉辦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邀請更多家族辦公室來港發展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這些活動將吸引國內外的企業和人才來港大展拳腳,為科創生態圈帶來無限機遇與創造力。
香港在科創賽道上起步不算早,雖有成績,但距離終點仍遠。然而,本屆政府在產業政策、科創投資、研發和人才等方面,皆以新思維不斷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當局只要長期堅持,深入貫徹落實這些政策和措施,同時保持社會經濟自由開放,筆者對香港科創進入加速的一章、在政府餘下4年任期內取得突破性成績感到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