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數碼寶盒:擁抱開放數據 提升香港競爭力(Waltraut Ritter )
作者為Waltraut Ritter, Knowledge Dialogues;現為香港政府「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諮詢委員會成員,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即時新聞報道:「原本預計吹襲日本的強烈熱帶颱風,突然轉變方向正面吹向香港,預料天文台將懸掛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在氣象專家預測到天氣突變的同時,大家或許已經透過香港天文台的手機應用程式收到有關風暴的提示訊息。辦工室內,大家馬上拿起電腦離開公司陸續回家,預計明日也將留在家中以策安全。這些便利生活的科技應用,或許大家都已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其實這些應用程式得以成功運作,都是拜開放數據(Open Data)所賜。
開放數據對亞洲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目前,區內許多政府都爭相研究如何將開放數據加進國家經濟及科技策略內。除了少數國家以外,大部分亞洲國家都把數據保密,令大眾使用或分析這些數據的權利相當有限。在某些國家,把公共數據上載到網上甚至會觸犯法例。可是,若能公開數據,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經濟學人(Economist)形容開放數據為「新金礦」,預計其將為全球每年創造至少三萬億美元的經濟影響。
帶動更多創意產業發展
除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以外,開放數據還可以發展香港各種潛力。不論是像香港這種互聯網發達的城市,還是資訊科技剛起步的地方,自由流通的資訊及數據可以消除經濟發展上的障礙。具體而言,一個能推行開放數據的城市,將能推動社會創新和創業風氣,並帶動更多創意產業的發展,達到實際的效益。這些都是令香港能長期繁榮穩定發展的重要元素。
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指出,香港在知識型經濟指數(Knowledge Economy Index)榜上排名第十八,在亞太區則排行第四,領先日本、新加坡以及韓國 。這表示香港已經建立了一個完善的互聯網絡,令各種資訊能被廣泛使用,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可是,一項排名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地方開放數據的程度,因此,香港的資訊科技業必須從多方面着手,方便大眾透過善用公共數據,提升生產力。
其實,香港已經積極開放數據予包括程式設計師及分析師等公眾使用,並藉着不同活動鼓勵大眾善用公共資料。例如:政府於2011年成立了公共數據平台「資料一線通」,向公眾公開由各個政府部門提供的資料。
政府亦在2011及2013年舉辦手機程式設計比賽,鼓勵程式設計員及學生發揮創意,利用數據開發新點子及解決方案。最近的比賽就收到了一百份參賽作品,其中22%應用交通資料、16%應用天氣數據、12%應用空氣污染資料。
雖然程式設計比賽可以鼓勵參加者利用公共數據,但是本港仍未能積極推動供求持份者之間的互動,打造一個雙向、互相交流的社區。為程式開發者和用家提供一個可以互動的社區對發展城市的互聯網經濟尤為重要。
例如,台灣是亞太區少數能成功在開放數據的環境下,整合、推送和接收資訊的市場。他們透過促成政府、商界以及公民社會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上英國開放資料協會(Open Data Instituted) 的參與,大促進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被遺忘權」阻商界獲取資料
政策方面,香港也面對着不少挑戰。現時,香港缺乏一套完備的存取資訊法例,同時,本港亦欠缺一套能夠保障建基於公共數據的業務的版權法。有鑑於本港需要更完善的法制以保護知識產權及啟發創意,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現正檢討有關香港資訊法的修訂。此外,政府亦在「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中提出一系列以「智慧香港,智優生活」為主題的措施。其中一項措施包括:政府將由明年起,以數碼格式發放所有開放予公眾的資料,為商界帶來更多機遇。
雖然以上的措施有助推動香港開放數據,可是,香港私隱專員公署對於把歐洲的「被遺忘權」(Right to be Forgotten)引入香港及亞洲的建議,卻嚴重阻礙開放數據的發展。「被遺忘權」將會在互聯網,尤其是搜尋器上,產生一個嚴重漏洞,阻礙商界取得非常有用的市場資料,更會損害公眾知情權。這或將香港引領向一個錯誤的發展方向,而刪除資料對我們的經濟及整體社會都有着負面影響。
公開的數據愈多,就愈能啟發更多新意念及創意方案。這不僅能解決社會所需,帶來龐大的商業效益,更有助提升香港整體的競爭力。商界、資訊及通訊科技界以及學界正逐漸積極地推動開放數據。為了趕上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現時有關開放數據的政策都必須及早修訂以配合發展。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