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預言|人類展望2055年「認知連接」 九十年代科技預言多成真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隨着踏入2025年新一年,回顧廿一世紀,轉眼走過近四分一。英國廣播公司(BBC)早在1995年已在科普節目《明日的世界》(Tomorrow’s World)預測30年後的世界,並由當年最著名、現已離世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擔任嘉賓,他揚言:「到2025年,我們可以期待巨大變化。」如今不妨從「事後孔明」角度,回顧哪些預言夢想成真,同時展望下一個30年里程碑。有未來學家預測,在未來30年即2055年左右,人類思維將有望實現「認知連接」,透過伺服器與機器結合。
1995年互聯網科技正式起飛,《明日的世界》當年大膽估計,商業大亨及銀行在千禧年之前,將建立限制外界訪問的「超級網」,觸發黑客攻擊、電腦病毒甚至騷亂。
現實是網上世界保持開放,惟黑客確實帶來網絡安全問題。節目主持人又推測,小行星採礦行業崛起,挖掘貴金屬造就豐厚利潤。事實上,太空採礦願景仍遙不可及,節目強調的太空垃圾問題則持續惡化。
自動駕駛及遙距手術已實現
上世紀電動車還是新鮮事,《明日的世界》提出自動駕駛願景,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全球加快落地。金融行業方面,今日虛擬銀行各地開業,加密貨幣交易流行,微晶片支付確切可行,但指紋、掃臉等生物認證技術,應用層面更為廣泛。當年節目又預言,病人毋須面見外科醫生,對方即可佩戴「太空手套」,讓機械人遙距做手術,這技術近年有突破進展。
未來學家Tracey Follows認為,《明日的世界》當年大部分預測正確,卻忽略了大型科企及社交媒體的普及。那麼30年後的世界又如何?她預測2055年左右,人類思維有望實現「認知連接」,透過伺服器與機器結合:「所謂腦力激盪,實際上是集思廣益,你可通過思考分享想法。」
材料科學與生物工程是未來願景
另一位未來學家Tom Cheesewright相信,未來30年有兩大前景,分別是材料科學及生物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將創造更堅固、更輕薄的設備;生物工程與嚴格監管結合,有能力改革醫藥發展,應對減碳、水源、糧食等氣候挑戰。蒙提唐(Monty Don)是30年前《明日的世界》主持人之一,他樂見當代年輕人「對氣候變遷更敏感」,預計2055年更多人耕種自給自足。
人工智能(AI)步伐未見放慢,美企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平台X(前稱Twitter),預告公司2025年的新目標,「通用人工智能」(AGI)位列榜首,其餘排名為agents(代理)、讓4o升級變得更好、更強記憶能力、更長上下文、成長模式、能夠深入研究的功能、更好的影片生成模型Sora,以及更個人化設定,揚言即將推出許多偉大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