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危中有機 (鄧淑明博士)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字,2022年香港男性及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分別為81.3歲和87.2歲,冠絕全球。由香港大學聯同英國和澳洲學者在《刺針》刊登的論文指出,比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18個富裕國家,包括英、美、加、澳、日、韓等,本港市民不論貧富,在心血管、女性癌症、吸煙和交通意外等的死亡率都最低。從1979年至2016年的數據所見,香港男性平均壽命較這些地方多1.86歲,女性則高了2.5歲。
比起上世紀七十年代,今天香港人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了10多歲。然而,隨着出生率下跌,長壽伴隨人口老化為社會帶來了不少壓力,除了生產力降低,也令醫療、福利和房屋等資源分配有機會向長者傾斜,同時攤薄了如基建、教育等的投入。不過,這個長壽「新常態」也帶來新的機會,若果善用長者這些人力資源,或可緩解疫後香港勞動力青黃不接的難題。方法是鼓勵更多高學歷的長者重返職場。
目前依然工作的長者以低學歷、低技術為主。從本港2021年人口普查可見,人口高齡化在過去10年步伐加快,65歲及以上長者較2011年增加近3倍,達到145萬,其中65至69歲佔33%;同期長者勞動人口也由6.5萬,增至2021年的21萬。可是長者工作人口在2021年的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只有11100元,僅及全港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的六成。政府統計處分析,長者收入偏低主要原因可能與他們的教育程度較低,因而從事薪金水平較低的職業與行業,及其工時較少有關。事實上,這些長者集中在「非技術工人」、「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等職業;而「專業人員」則偏少,只佔長者工作人口4.6%。
然而,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中,近三成人擁有高中或以上的教育程度(要知道在六七十年代,學位不足,高中畢業已經是很不錯的學歷)。
在現行制度下,這些擁有知識、經驗、技能和人脈的勞動力近年大多退下火線,加上這幾年不少青壯勞動人口離開,窒礙本地知識型經濟的發展。政府要在全球搶人才,難免推高平均工資水平,影響本地競爭力。
因此政府應和商界合作,制定政策和措施,例如稅務優惠以鼓勵更多高學歷的長者重返職場,挽留珍貴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對長者而言,留在職場可繼續發揮他們的強項,同時能增加社會參與,有助減少退休帶來的孤獨感,促進心理健康;並且能保持與科技同步,與時並進,可說是三贏方案。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