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中大科研|疫下出生嬰過敏率高五成 腸道缺益菌 增患濕疹風險

By on February 3, 202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EJ Tech 創科鬥室

濕疹是令人困擾的皮膚疾病,症狀輕微者皮膚泛紅瘙癢,嚴重者皮膚更可能開裂及滲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腸道微生物菌群團隊一項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其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嬰兒高近五成。研究更揭示「疫情寶寶」腸道內明顯缺乏有助於免疫功能發展的益菌,這種不足將直接影響皮膚健康狀況。

研究揭少接觸細菌引致

中大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表示,人類腸道與皮膚之間關聯密切,即所謂「腸—皮膚軸」(Gut-skin axis)。腸道微生物能釋放免疫因子和代謝物,透過血液循環影響皮膚健康。

黃秀娟認為,嬰兒腸道微生物不足,或干擾免疫系統發展,增加患上濕疹及過敏症的風險。(周泳彤攝)

本港平均每5個人中,便有一位曾出現濕疹症狀;有三成兒童期的皮膚炎症會持續到成年。黃秀娟指出,嬰兒出生後首200天是免疫系統建立的黃金期,若此階段腸道微生物豐富度和成熟度不足,導致微生態失衡,便可能干擾免疫系統發展,增加濕疹及過敏症的風險。

黃秀娟(右二)指出,嬰兒出生後的首200天,是免疫系統建立的黃金期;旁為陳家亮(左一)、梁廷勳(左二)及張琳(右一)。(周泳彤攝)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張琳介紹,團隊一項研究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達49.2%,較疫情前的33.5%上升46%。同時,這些嬰兒腸道菌群的物種多樣性與豐富性明顯下降,並缺乏建構免疫功能所需的天然抗菌肽基因(Antimicrobial Peptide Resistance Genes)。

中大醫學院發現,疫情嬰兒患上濕疹及其他敏感症的發病率,較疫前數據高出46%。(信報資料圖片)

該項名為「三歲定八十」(MoMmy)的大型母嬰長期追蹤研究,由中大醫學院團隊於2019年開展,至今已獲取超過30萬個生物樣本。團隊在研究初期基礎上,再分析新冠疫情前後出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變化,以及首年濕疹發病率;研究成果現發表在Gut Microbes

黃秀娟認為,疫情期間家長注重清潔與防疫,如頻繁洗手、使用酒精搓手液及消毒劑清潔環境等措施,雖有效減少病毒感染風險,卻同時大幅降低嬰兒接觸正常細菌的機會。研究團隊認為,這一現象令該時期出生的嬰兒,其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更為嚴重,影響正常建立免疫系統。

隨着疫情過去,這情況會否得到改善?中大醫學院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陳家亮強調,問題能否改善,取決於大眾的消毒衞生習慣是否有相應調整。

專家籲調整消毒習慣

中大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補充,家長應避免過度依賴消毒措施,適當讓小朋友接觸自然環境的微生物,促進免疫系統正常發展。

梁廷勳呼籲家長,讓小朋友接觸自然環境的微生物,以促進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周泳彤攝)

此外,均衡飲食、多攝取膳食纖維及益生菌等,亦有助維護腸道微生態,促進腸道健康。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可有效降低濕疹和過敏症的發病風險。

採訪、撰文:周泳彤

相關文章:中大科研|中大研口服配方 紓緩中重度濕疹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