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理想與現實交戰(黃岳永)
OpenAI於2015年以非牟利組織的形式誕生,更以開源精神聞名。但隨着公司走向商業化,逐步轉向封閉策略。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最近坦承,OpenAI在開源策略上「站到歷史錯誤的一方」。那是否代表當初OpenAI招商引資等行為有錯?我們不妨用「生存意義」(Ikigai)來解構OpenAI的故事。
Ikigai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學,這個詞可以理解為生命的意義或活着的價值,簡單來說就是「生存意義」或「存在理由」。Ikigai可分為四大部分:你所熱愛的;你所擅長的;世界所需要的;你所得到的回報。當這四大元素完美交滙時,便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意義。
對阿爾特曼這樣的創業者來說,這種平衡並不容易實現。OpenAI從一開始便將他的熱愛(推動AI進步)、擅長(領先技術)、世界所需(普惠技術)和經濟回報(資金支持)結合在一起,隨着公司規模擴大,元素之間的張力愈發明顯。
ChatGPT等產品成功推出,OpenAI的性質逐漸從研究機構,轉型為商業化企業。到2022年,ChatGPT的發布引發全球轟動,阿爾特曼認為要保持技術領先地位,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於是微軟在2023年對OpenAI追加數十億美元投資,促使公司進一步走向資本驅動模式。雖然這保證公司運營,但也讓OpenAI背離了最初「非牟利」的定位。
在Ikigai模型中,「熱愛」和「使命」應該相輔相成。不難發現,隨着OpenAI進一步商業化,「熱愛」和「使命」逐漸稀釋,反而經濟回報的佔重愈來愈高。為獲得資金支持及提升回報,OpenAI最近加入美國政府的「星門計劃」(Stargate Project)。這標誌着OpenAI邁向國家戰略層面的新高度,同時令公司深陷地緣政治的博弈,是否值得真是見仁見智。
此外,「世界所需」應該是驅動「使命」的重要因素。DeepSeek能夠迅速崛起,與其通過開源策略佔據道德高地不無關係。OpenAI卻因封閉策略,逐漸遠離全球開發者社群,真是「鬧交都無人幫」。
面對這個失衡的Ikigai模型,阿爾特曼現在要做的是,重新審視OpenAI的核心價值觀,重新構建模型。可以考慮公布部分模型參數或推理過程,重拾開放性以重建市場信任;尋求更多非傳統資本來源以優化資金結構,減低資本操控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與其他國家和機構合作,共同制定負責任的AI發展框架,強化自己的市場領導者地位。
在科技創業的世界裏,大家都喜歡童話般的故事發展,創業者在個人理想與市場現實之間,常常不知道該如何抉擇,不妨用Ikigai模型評估一下自己。對每位創業者而言,Ikigai模型都是一個自我警惕:成功不僅是技術突破或財富增長,更是找到能持續激勵自己、滿足社會需求並帶來正向影響的位置。OpenAI故事還在繼續,筆者衷心希望阿爾特曼能夠走出一個好結局。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