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阿爾特曼宿命之爭(黃岳永)
有競爭才有進步,是科技界不變定律。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Steve Jobs)與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之間的恩怨情仇,可追溯到個人電腦(PC)的發展期,兩間企業的衝突重新塑造了全球科技版圖。如今主角換成了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與OpenAI行政總裁阿爾特曼(Sam Altman),戰場則是人工智能(AI),特別是革命性AI聊天機械人ChatGPT背後公司OpenAI的未來。
馬斯克和阿爾特曼,由惺惺相惜到如今水火不容,整個歷程其實相當精采。2015年,OpenAI以非牟利組織的形式誕生,作為創辦人,兩人共同願望都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AGI)能造福全人類。然而,2018年馬斯克離開OpenAI,公司最初把馬斯克的離去,歸咎於他在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的角色可能存在利益衝突,但後來指因為他試圖「奪權」及有意把OpenAI與Tesla合併,這也是一連串隔空罵戰、訴訟和戲劇性收購的複雜關係起點。

最近馬斯克牽頭一組投資者提出收購OpenAI,阿爾特曼則隔空回應「no thank you」予以拒絕,還加上一句「我可用97.4億美元(十分之一價錢)反收購Twitter,只要你願意」。無論是金額還是把社媒X改為馬斯克收購前的名字Twitter,嘲諷意味相當明顯。
截至筆者執筆當日,最新發展是馬斯克指出,若OpenAI維持非牟利發展,他將撤回收購,這感覺好像有點嬉戲,但其實整件事又何止是「寸吓你」如此簡單?普遍分析認為,馬斯克是趁着軟銀入股OpenAI之際「搞亂檔」。
OpenAI現正重組,其營運企業部分在獲得軟銀集團400億美元投資後,估值可達至3000億美元。馬斯克的叫價雖然明顯低於市值,但要留意這次擬收購的並非OpenAI實體營運部分、盈利取向(for-profit)公司OpenAI LP,而是其母公司、非牟利機構OpenAI Inc.,馬斯克現提出一個新的定價概念,使各方措手不及。
說回軟銀與OpenAI的合作,除了是次投資落實後,軟銀將超越微軟成為OpenAI最大股東外,也為兩間企業有份參與的「星際之門」(Stargate)項目提供大量資金。雖然馬斯克被視為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親信,惟他對特朗普政府牽頭的Stargate並不看好,公開質疑能否成事。
其實除了是次收購事件,過去兩人偶爾隔空對峙,內容堪比宮鬥劇。馬斯克喜歡直接罵人,指阿爾特曼是「騙子」(liar)、「老千」(swindler)、「無誠信」(untrustworthy);阿爾特曼則以陰陽怪氣的方式嘲諷對方「沒有安全感,是個不快樂的人」,又指「他只是不甘心(離開OpenAI)」。
正所謂「最了解你的是你的敵人」,尤其是OpenAI和xAI都在爭奪人工智能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兩位巨頭之間圍繞的議題,包括創新與責任、利潤與道德、進步與安全及社會福祉的必要性等,也會如當年蘋果與微軟一樣,重新塑造全球的科技版圖。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