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互聯網已死?
最近科網朋友圈中,傳閱著幾篇文章,其中主要的兩篇是早在2013年發表的,不知怎地又泛起了漣漪:
一篇題為「香港互聯網已死」,作者黃何,是來港唸碩士的內地人,在香港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工作過,後往矽谷創業。另一位李英豪,曾在香港創辦企業移動應用方案公司,後到北京另起爐灶,為移動支付公司「錢方」的創辦人,他回應黃何,寫了「香港互聯網創業真的很難!」一文。
長話短說,兩位對香港互聯網生態的看法十分悲觀,主要論點是:
- 香港的本土市場太小,但往外闖的話,港人既不懂內地市場,又不了解西方市場,所以發展規模始終不大。
- 市場發展受制,故香港的有錢人縱多,願意投資互聯網的卻寥寥可數。欠缺資金下,創業團隊巧婦難為無米炊,不少慘澹經營。
- 為支撐營運,創業團隊唯有大量承接外包工作,流水作業,難有創意可言。
- 行業缺乏前景,無法吸引人才,更難創造驚豔產品,或突破市場。結果又回到(一)。
黃何的結論是「互聯網在香港屬於夕陽行業」,李英豪則認為「在香港互聯網創業不是一般的難,希望在香港創立一家偉大的互聯網企業更難」。
兩位的論點、引述的例子,大致屬實,有此結論也理所當然,可我看了之心裏非常不舒服。
在內地經營手遊業務的香港公司「拉闊」、創辦人高重健亦曾一口氣寫過幾篇討論香港「科技興邦」(地/資 /人)的文章,論點相似,但閱罷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倒因為作者的「愛之深、責之切」而引起反思。
為什麼現在卻因為兩篇批死香港互聯網的文章,而特別感到不舒服?
想了幾天,又找朋友談過,終於想通:兩位眼中的「香港互聯網」,不同我身處的「香港互聯網」,因為他們談的雖是事實,卻只是部份的事實。更重要是,他們提出了質問,但沒有提供解決方案--是的,現況都這樣了,那香港怎麼自處、以什麼態度面對?
創業的精神就是迎難而上,篤定「XX已死」、「XX很難」,根本無助解決問題,更有違創業精神。我的看法是:
1.來自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家多少有些瞧不起香港的創業團隊,因為「咱有十三億人的市場,你才七百萬」。但本土市場小,不是香港創業家的「錯」。好比生在發達國富裕家庭的,僅是運氣好而已,沒道理瞧不起窮國的孩子。
2.就是因為深明香港市場太小,所以許多創業團隊著眼的不是「本土」,而是「全球」。舉例9gag每月瀏覽量為八億,但香港佔的份額不足為道,反而它在德國和印尼都有「粉絲」組織;走小眾路線的Coach’s Clipboard,用戶不多,但主要來自美國,連NBA球隊都是用家。
類似例子很多。重點不是有多少香港創業團隊踏上國際舞台,重點是「有」香港創業團隊突破了本土的限制,做出成績,沒有「死」在香港,也為其他團隊帶來啟示。反問一句:有幾多成功的內地互聯網產品,超過一半用家不是本土的?可見,本不本土、國不國際化,只是定位不同,未必就有高低之分。
擁有龐大本土市場的,如美國與中國,不假外求,自然是優勢;但小的經濟體也能做得好:新加坡、芬蘭、以色列、摩洛哥等,都是表表者。香港也可走出自己的路。
3.即使有些香港的互聯網團隊只做本土市場,「小」也可以美。如果9gag是遠征海外的香港品牌,HKMovie就是每天都會經過的街坊小店--生意不大,但細水長流,深得用家喜愛。
4.香港的市場也許很本土,但香港的人才不。例如去年年中,香港遭遇國家級網絡襲擊,規模之大,可堪載入互聯網歷史。當時有卅多名海內外精英,不眠不休在線聯手頑抗。我問其中一位核心成員,有這麼多「老外」為香港兩脇插刀嗎?他說,不止老外。你不知道全世界都有香港互聯網的精英嗎?
香港頂尖的軟件工程師進入了矽谷幾家最大的企業,未必經常回來,但香港有難時,他們沒有缺席,是默默捍衛我們的無名英雄。
5.的確有許多香港創業團隊在接外包,但接外包並非低人一等--印度就是接外包的世界大國,國家的GDP還得靠外包呢。即使只接外包,也是自給自足的生意,不偷不搶,光明正大。 憑什麼瞧不起接外包?
我們承認,香港互聯網有很多問題--資金、市場、產品等,沒有錯。但關鍵不是困難有多大,關鍵是港人如何面對它。自回歸以來香港就被批死過幾次,死不去,證明港人骨子裏就有不服輸的精神--走出去、做好自己、接外包等,就是我們為了突破限制而不斷作出的嘗試。一句話:千萬別被睇死。
做互聯網產業的,當然希望越大越好,若確認香港互聯網搞不大,不來港就是。但做生意若只是為了做大做強,到頭來大得征服全宇宙,卻贏不了尊重,又如何?
本文分上、下兩節,於2015年4月9及10號刊登於《香港經濟日報》「Net+」版。此為合體兼加長版。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這雙手雖然小」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AI趨勢|OpenAI多地推AI代理工具Operator
聊天機械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正在向澳洲、巴西、加拿大、印度、日本、新加坡、南韓、英國等地的ChatGPT Pro用戶推出人工智能(AI)代理工具「Operator」,可以代表用戶執行任務。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AI大戰丨OpenAI擬下周推GPT-4.5 GPT-5或5月登場
美國傳媒報道,OpenAI將最快下周公布其最新人工智能(AI)模型GPT-4.5,而GPT-5則有望於5月下旬發布。更新後的GPT-5將對ChatGPT的使用方式進行重大改進,統一OpenAI的o系列和GPT系列模型,減少使用者選擇模型的困惑。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AI Pin|襟章策略失利 新星初創被HP收購
美國科技巨企惠普(HP)擬斥資1.16億美元(約9億港元),收購當地初創Humane大部分股權,接收對方多數員工、人工智能(AI)平台Cosmos,以及超過300項專利權,有關交易預計本月底完成。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全新視角觀賞熊貓寶寶生活(林國誠)
「熊貓TV」正式進入第二階段,新增設置於「大熊貓之旅」的6支鏡頭並引入多項嶄新功能,讓市民能以全新視角、多角度、更自由的方式觀賞「盈盈」、「樂樂」,以及牠們的龍鳳胎寶寶「家姐」與「細佬」的生活點滴。隨着這些升級功能的推出,熊貓熱潮勢必再掀高潮!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進軍電玩界|微軟推Muse動作模型 生成式AI闖遊戲開發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有助改革創新工業發展。微軟(Microsoft)研究團隊介紹一款名為Muse的「世界及人類動作模型」(WHAM),有關成果由微軟研究院旗下「遊戲智能」、「可教學AI體驗」兩組人員,跟英國劍橋遊戲開發工作室Ninja Theory合作完成。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理大夥中移香港拓6G應用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移動(香港)創新研究院達成合作協議,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及合作項目協議。校長滕錦光(後排左二)稱,今次合作充分發揮學術界與業界的協同優勢,雙方將聚焦戰略性的科技領域,包括人工智能(AI)、6G及Web3等範疇的技術革新及應用。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
Apple新機|iPhone 16e今預訂 入門版售5099元
Apple 發布最新款智能手機iPhone 16e,搭載最新一代A18晶片及4核心圖像處理器(GPU),可流暢運行Apple Intelligence,例如AI寫作工具、Genmoji、Image Playground等人工智能(AI)功能。
- Posted February 21, 2025
- 0
EJ Tech Video
POPULAR POSTS
-
Grok 3|馬斯克「最醒」AI模型登場 Grok 3香港可用 月費170元
-
點語成丹青|港首辦成語變畫作AI比賽 120間中小學參與 收逾千作品
-
AI「炒散」|AI模型接編程散工 獨立開發力遜人類
-
EzyGreenPak|環保袋減廢遇熱水即溶 港EzyGreenPak專利 今屆渣馬採用
-
EzyGreenPak|自家平台監控碳排 助家族工廠轉型
-
DeepSeek|據報新增互聯網訊息服務
-
AI大戰|馬斯克聊天機械人Grok 3亮相 稱性能勝DeepSeek
-
神經元記錄|哈佛研CMOS矽晶片 記錄神經細胞活動
-
X危機?|馬斯克旗下X傳以3432億估值洽融資
-
AI研究院|理大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