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圖中尋找協同效應(鄧淑明博士)
香煎蜜味金蠔、鹹檸檬蒸烏頭魚、蠔油唐生菜、白灼基圍蝦、臘腸臘鴨飯等,這些我們經常品嘗到的菜式,其新鮮食材背後的各項養殖和製作技藝,原來早已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2003年10月17日的大會上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界定,要保護非遺,就是要確保其生命力,特別是弘揚、傳承和振興。故此,當政府2023年底推出《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藍圖》),以推動漁農業界升級轉型、邁向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筆者對此非常支持。。
大部分市民喜愛本地生產的農產品,認為比較新鮮及有信譽保障。而漁護署自1994年起推行「信譽農場計劃」,所有信譽農場的農藥使用情況受監察,產品也必須通過殘餘農藥的測試才可出售,令市民對本地農產品更有信心。
截至2022年,本地漁農業總產值僅36.5億元,所以《藍圖》提出要善用北部都會區(北都)發展機遇,提升漁農產品的產量、質素和產值,建立本地品牌,同時發展與農業相關的休閒活動,促進城鄉共融。
無獨有偶,政府剛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建議於北都打造「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提出沙頭角文化旅遊區行動計劃,配合客家和漁民的傳統文化,推出沙頭角文化生態旅遊路線產品;兩份藍圖提出的計劃,建議推行的地點和概念都不謀而合。
北都範圍內蘊藏大量岩石的寶藏,印洲塘、荔枝窩、吉澳、鴨洲,還有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的赤洲,早於2015年已列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擁有長達4億年歷史的各種沉積岩,展示了香港完整地質歷史。
假如環境及生態局與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能強強聯手,加入非遺和地質歷史作宣傳重點,這種集生態保育、地理、歷史、科普、文化等多元旅遊體驗於一身的獨特景點,相信會吸引更多本土和海外遊客,振興本土經濟。
可惜現時公布的發展藍圖眾多,卻未見有連結上下的綜合方案,促進跨部門協作,創造協同效應。政府如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立的「聯合運作平台」(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COP)作互動,其單一資訊來源(SSOT)的特性,便可確保各部門同時掌握一致資訊,有助溝通及尋求共識,提升工作效率和節省成本之餘,更能實時監察藍圖發展進度,達致互利共贏。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