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經濟插上科技翅膀(鄧淑明博士)
構建智慧城市的最終目標,是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育並全,達致可持續發展。每次在課堂解說智慧城市概念時,我總會再三強調這一點。得悉北部都會區(北都)範圍內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已於去年11月開放,我喜見香港有一個活生生的智慧城市5.0案例得以落實。
這個佔地37公頃的生態公園,大部分土地原屬荒廢私人土地,在發展北都的機遇下,政府得到土地擁有人的同意,用5年時間把這片荒地修復重整,發展成孕育豐富生物多樣性的樂土。
塱原位處上水雙魚河與石上河之間,是一片生態價值極高的淡水濕地,為水鳥和兩棲爬行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讓牠們可以休息及安心繁衍下一代。
整個公園分為三大管理區域,分別為訪客區、農業區以及生態區。筆者最欣賞公園將農業區的農地,出租給原本在塱原耕種的農戶繼續耕作,既建造了石籠水道方便灌溉,又在農田附近建造全新的儲物設施,方便農戶存放耕作設備,農田也種植了不同的本土農作物,包括有稻米、通菜、西洋菜、生菜、馬蹄等,讓這種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耕種技術得以傳承。
與此同時,政府又撥款在新界古洞南設立「現代化科技農業園」,落實新農業政策。項目共分兩期:第一期分別以傳統、有機和現代化3種模式發展;第二期透過公私營協作模式,促成本地農民團體牽頭發展,協助提升本地農場的競爭力,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北都幅員廣大,總面積3萬公頃,單是去年開放的紅花嶺郊野公園已佔530公頃,還未計其他產業項目。北都《行動綱領》指會因應北都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優勢,作不同策略定位,又以產業發展為導向,規劃及提供區內用地。這橫跨20年的發展進程,要維持生態平衡及確保產業發展營運暢順,難度甚高,必須運用各種先進科技去協助監察進度,例如以無人機結合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激光雷達(LiDAR)等技術,將科技融入保育與發展中,令產業降本增效。
筆者深信,北都是振興未來香港經濟的動力來源,也是印證智慧城市5.0的最佳示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目標一致和擁抱科技,希望各界攜手合作,同為香港經濟插上科技翅膀。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