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 Startup 氣氛比香港好?
第一次來台灣,是 2008 年。記得一切來得很突然,跟一位小學朋友晚上吃飯聊著聊著,隔天就去了買機票,一星期後就去了台灣。那時候不會聽也不會講國語,只記得台灣人很 nice,阿里山民宿老闆因為答應了我們,堅持不理醫生的忠告,從台中的醫院走出來,一拐一拐的帶我們遊遍阿里山。(我一定找機會再回去再住他的民宿!!!)
再去台灣,已經是 2011 年。那年因工作關係(對,就是在北京那些事中提及的公司),去了幾次台灣,認識了很多朋友,甚至為我帶來現在的工作機會。
很多 Programmer
首先,台灣美女多,這點不用我多說。但我是技術出身的,總會留意到身邊的 programmer。台灣早年其中一個重要的產業是科技產品 OEM 代工,大企業如 ASUS 和 HTC 都是以代工起家的。科技業發展造就大量的勞動力需求,投身科技業的畢業生很多,結果選修科技有關學科的學生,不論是比例上或是人數上,都比香港多很多。
當然,programmer 都有高低之分。但當基數夠大,好的 programmer 自然夠多。這類 programmer 願意學習新知識,樂於分享所見所聞,感染身邊的人去學習,造成一個良性循環。
相反我們香港金融地產(炒賣)業為主,科技相關大學生,畢業後大半都會轉行。「寫程式」這種宅得可憐的玩意,根本成不了氣候。
很多大學生、很多研究生
台灣的大學學額佔適齡學生人數的比例,是超過 100% 的,也就是說,基本上人人都可以讀大學。大學學位貶值,令大學生會去追求很高的學歷,以更加競爭力。結果是,很多大學生畢業沒多久就跑去讀研究所。更甚者,直接跑去外國進修。
我深信學歷跟能力並沒有必然關係的。「高分低能」香港有很多,這類學生總覺得自己很厲害,不屑由低做起。但台灣有這麼多大學生和研究生,他們為有更好的出路,很多還在大學的時候就去當實習生。實習生工資當然低一點(有人說這導致很多公司為省錢,只聘請實習生而不請正識員工),但我不止一次聽到有朋友說,是因為實習時的經歷,讓他們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業發展。
我每次去跟大學生演講,都叫他們爭取機會去實習。我深信不試過,你不會知道自己是不是適合這個行業的。再者,實習其實是一個踏腳石,讓你可以走遠一點。
RubyConf
說我在台灣的經歷,不能不說 RubyConf Taiwan。2011 年第一次去台灣,就是參加這個會議。當時接觸 Ruby 沒多久,一直努力吸收相關知識。因緣際會下知道台灣有 RubyConf,就報名參加。
當年的會議非常地道,不論是講者或與會者,都以台灣人為主,而我是當時候極少數非本地參加者。縱使如此,整個會議的內容卻很充實。至少對我來說,每個題目都令我大開眼界。這次去台灣,除了參加會議外,最重要的,是認識了台灣 startup 界的朋友,甚至是現在公司的老闆。
還記得那時候「膽生毛」的亂發電郵,想去認識新朋友,結果在互相介紹下,真的認識了台灣 Ruby 圈子和 startup 圈子裏名字響噹噹的大人物,獲益良多。到現在,有朋友說我是 connector,其實是那時候學回來的。
2012 年再去了一次。這次參加者變得國際化了,甚至有 Ruby 的發明人 Matz 親臨台灣。內容依舊充實、精彩,又繼續認識了更多勁人。我記得經過兩天密集式會議後,收集到資料花了我整整一個月去消化。這種吸收新知識的感覺,實在很棒。
參加這個會議,更重要的是看到人家是怎樣辦一個國際性會議。老實說,辦這種會議,要找嘉賓、又要確保質素,錢賺不到,更吃力不討好。(但當然,有很多人辦會議是賺錢的,這個要另文討論)我很敬佩這些搞手,不計成本、不辭勞苦,成就這個會議讓我見識見識。
Startup @ Taiwan
台灣的 startup 氣氛比香港的好,因為創業的機會成本,不會比去打工高很多。試想一下,就算你讀完碩士博士,工資也不會有太大增長。但身邊都都很多高手,總常去討論技術,再加上現在創業本身的成本很低,很多年青人都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去創業。
當然,創業也不是說兩句「我有一個很棒的 idea」「我覺得這樣做一定會成功」這麼簡單,還好台灣也有一些比較像樣的 incubator。有人材有技術再加上整體圍境配合,造就台灣出了好幾家很不錯的 startup。
更重要的還是生活態度
其實每次去台北,總會找一些有特色的咖啡店。台灣有很多咖啡店,通常都是幾位創辦人自己開店、買咖啡豆、烘豆、混豆,再做出有自家特色的咖啡。
香港其實也有這類的咖啡店,但總比不上台灣的。主要是因為香港的咖啡店全部非常細小,顧客要背靠背,旁邊的人說什麼也聽得一清二楚,而且座椅和桌子都異常奇怪,總而言之,整個感覺就是想你們快點喝完快點離開。
但在台灣,就算是在台北,在繁華大街旁邊,總會有很多小巷子,走進去不難找到很多這類的小店。老闆都不求賺大錢,更不想有大量遊客蜂擁而至,只想將最好的產品賣給客人,自己足夠生活就好。很喜歡這些小店,喜歡那種鬆容不逼的感覺,走進去就可以坐一整天,讓人可以在一星期的繁忙工作後,充充電抖抖氣。
有人說這是沒上進心,但我反而欣賞他們沒有「賺到盡」的心態。
移民台灣?
有朋友問我會不會移民台灣,我反過來問他們為什麼要移民台灣。聽到的不外乎是「台灣有民主」「台灣物價低」「台灣沒那麼多人很舒服」之類的。有沒有想過,在你享受低廉物價時,你受得了減人工?在你覺得台灣的生活很悠閒時,你受得了晚上九點大部份食肆都關門嗎?你受得了要去買專用垃圾袋,在家將所有垃圾分好類,再每晚準時等垃圾車來收垃圾嗎?
移民一個地方,是需要融入當地的生活的。二十年前香港有移民潮,結果很多人說受不了,「那邊的唐餐這麼貴,又買不到菜」,回來香港;又有很多人拿了外國護照,就回來賺錢。我不怪責這些人,香港人嘛,「賺到盡」是應份的。但其實,有沒有想過,這種做法跟那些來香港生小朋友和搶奶粉的孕婦根本沒差嗎?
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我對台灣的感覺。主觀的感受,是令我一次又一次走去台灣,甚至加入了現在的公司的主要原因。
執筆之際,台灣正發生太陽花學運。我只寄望,十年後的寶島,還是跟現在一樣,可以在小街小巷中,找到不同的小店,跟朋友呷一口咖啡,聊聊週末可以去哪裏郊遊。
[原文標題:台灣那些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衞星大戰|Apple和SpaceX掀衞星服務爭奪戰
Apple 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據報正在爭奪供應有限的手機頻譜使用權。消息指,Apple在外太空投資激怒了馬斯克,而SpaceX已敦促監管機構叫停一項由Apple出資的衞星擴張項目。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針對不同行業監管AI發展(方保僑)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普及,潛在風險和挑戰也日益顯現。如何在促進創新的同時,確保AI技術安全、透明和公平使用,已成為香港特區政府乃至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AI預測|蓋茨:兩工作十年內較受AI衝擊
微軟(Microsoft)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早前接受電視節目訪問時,預測人工智能(AI)將於未來10年取代人類在醫療、教育等大多數專業領域的角色。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陳仲文|AI武器化 衍生新興網絡威脅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數碼轉型部總經理、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發言人陳仲文指出,本地企業現時面對五大網安風險,從大型語言模型(LLM)外洩風險、AI助長的詐騙攻擊,以至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憂等,企業須正視新興威脅,強化防禦策略。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楊紅霞|籲港府支援基建 配合人才優勢
港理工大學計算機及數學科學學院副院長(環球事務)楊紅霞直言,本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浪潮中尚未取得較大突破,乃不爭事實,但只要充分把握人才優勢,善用周邊地區資源,相信仍有不少發展機會。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直接偏好優化(DPO)
直接偏好優化是一種用於訓練機器學習模型的新興方法,直接利用人類的偏好數據來優化模型。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
-
獎勵模型(Reward Model)
獎勵模型是一種在機器學習領域使用的概念,特別是在強化學習及某些生成式模型的訓練中。
- Posted March 31, 2025
- 0